歷年活動Past Events
赤崁當代記.終章—南方影像串聯放映會
名稱 赤崁當代記.終章—南方影像串聯放映會
類型 活動
時間 2024/05/28 09:52 ~ 2024/06/16 17:00
地點 2館1樓導覽室2
-
-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405270933371956621440
赤崁當代記‧終章—南方影像串聯放映會
The last Episode – Back to Back Screening, In the Name of The Audio <-TAINAN-> Visual Selections.延續南方影展自2021年開始啟動「赤崁當代記—南方影像中的地誌學」、「赤崁當代記‧續章—南方影像中的多重宇宙」的策展實踐:以西川滿經典文本《赤崁記》作為發想,持續透過錄像藝術與常民影像的相互參照,以地景地誌學、非虛構轉譯、城市變遷發展作為主題,交織出多元複調的臺南影像地圖。
不同於過去的靜態投影展示,今年度結合「臺南400+民間串聯參與計畫」,將採取放映會的動態模式。映演活動加入藝術家與常民導演對談、跨學科專家與談、城市空間連結等串聯機制,嘗試以關鍵字方式推進討論框架,讓作品開展出新的對話關係與公眾社群。期待影像作品能擴延出多條思考路徑,並累積成臺南地方知識的可能,作為明年度出版集結的籌備。
此次「赤崁當代記‧終章—南方影像串聯放映會」首波活動,南方影展特別與臺南市美術館串聯合作。適逢館內「沃克、海怪、炮火與他們:熱蘭遮堡400年」特展閉幕階段,邀請兩展策展人、參展藝術家與相關專家進行放映對談,激盪出不同於展場內的討論可能。
場次一:製圖.鴿子.飛行器—李立中與盧均展作品放映會
* 時間:06/09(日)14:30-17:00
*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大導覽室
* 入場:憑當日入館參觀門票進場
* 放映作品及藝術家:
李立中,《Pontanus的日誌本》、《台灣空戰記事》系列
盧均展,《中興664》
* 映後與談人:陳湘汶(「沃克、海怪、炮火與他們:熱蘭遮堡400年」策展人)
* 座談主持人:王振愷(「赤崁當代記」聯合策展人)
* 作品簡介:
李立中,《Pontanus的日誌本01海牙人的森林》18m50s/2022
LEE, Li-Chung, The Diary 01 of Pontanus - Hagenaars Bosc
我迷戀賽鴿歸巢的本能,甚至到某種狂熱的程度,卻私心的想知道不是台灣原生種的鴿子究竟從何而來。透過大量史料的翻找,如獲至寶的認識荷蘭東印度公司雇員Pontanus,想像跟隨他的旅程在蘭船東去航線下遍處尋覓鴿子的蹤跡。我利用駐點踏察的機會,穿越交疊十七世紀殖民者的路線,復返歷史現場的觀看,從大航海時代小人物的視角考古又考現兼帶點地誌學的方法分章節輯數書寫與影像互文,趁隙尋找心疼未受重視的鴿子身影(考古),同時也關注當代城市群落與在地環境發展(考現)。更直白的說,這是假藉著尋找自己心愛鴿子的故事,隨著帝國幽靈穿越劇般在他鄉異國情調下,偕行遊歷綺麗福爾摩沙旅程,也對照既存在於現實的又存在於想像當下的。
李立中,《台灣空戰記事》 15m04s/2020
LEE, Li-Chung, The Memo of Formosa Air Battle
李立中無意間從網路上看到一篇報導,內容是有關於二戰時的軍鴿事蹟與一張照片,闡述著鴿子在人類視角下是如何突破重圍安然回家,完成交付的使命。也因這則報導讓李立中更好奇他們的過往與今生,為釐清報導的真實性,開始著手調查爬梳相關史料與文件後,才發現1944年的台灣空戰不只台灣少年工的參與,甚至國際聞名的台灣賽鴿也流傳著一支神秘的鴿系血脈,以及在殖民流動的空間轉換下,面臨殘生空間的消逝與資本開發衝擊的飛雁新村竟也都牽涉其中。於是,李立中嘗試讓他的鴿子再重新演繹1944年10月12日上午的空戰情景,以鴿子的視角看見這片天空的喧囂與平靜,重返現場之際也想像那股歸巢的衝勁,體驗如何肩負身為一隻軍鴿的使命,卻又甩不掉命運的主宰與操弄。
盧均展,《中興664》 10m46s/2019
LU Chun-Chan, Chung Shing 664
作品中介面轉譯的圖像,現實空間建築的對照,都不再是藉由傳統紙本、線性地理解地方,它可能是更為跳躍、更為有機的,但卻更接近當代的方式,我使用鴿子作為此次裂解媒介主體的材料之一,鴿子身上小型攝影機所拍攝的影像觀看方式、鴿子取得影像經由建模軟體運算的再製、實際模型的生產、過程中軟件限制所產生的誤差,這些經過感知、檔案和符號的重塑後,它除了原始地圖符碼上抽象的意義,人在現實空間的身體,之中的遊走、觀看,對映到不同媒介、生物的視角及身體所照映出來的介面,它更多詮釋並演繹了地方與人的發展,以及製圖學、製圖學之外,怎麼去描繪人跟世界的關係所產生的可能與變異。場次二:神靈.災難.野史—走路草農/藝團與梁廷毓作品放映會
* 時間:06/16(日)14:30-17:00
*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大導覽室
* 入場:憑當日入館參觀門票進場
* 放映作品及藝術家:
走路草農/藝團《樹的回憶—檨仔林》
梁廷毓《斷層、龍脈與蜘蛛穴》與《黑水、海吼與珍珠穴》
* 映後與談人:溫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
* 座談主持人:王振愷(「赤崁當代記」聯合策展人)
* 作品簡介:
農/藝團《樹的回憶—檨仔林》19m48s/2021
Walking Grass Agriculture,Memories of the tree—Mango grove
《樹的回憶—檨仔林》為複合媒材的空間裝置,作品包含結合春仔花和3D列印的動力光影裝置、芒果造型的充氣汽球、透過通靈者劉天球與李淑枝的感應,追問日治時期,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靈體,並串起檨仔林朝興宮、松仔公、台南神社歷史演變的鳥居告示之間「無關係的關係」,作品錄像亦紀錄了檨仔林公園種下的土芒果樹苗的行為過程,以及樹苗的近況。
臺南市美術館二館的現址,過去曾經叫「檨仔林」,檨仔為芒果的意思。如今,面對沒有芒果樹的檨仔林,如同閱讀歷史故事的每個當下,讓人忍不住是永遠的懷疑主義者與實證主義者,然而,比「現場」更真實的,是面對不堪懷疑也無從實證的空缺狀態,如此的實在。《樹的回憶—檨仔林》便是由此狀態出發,把「樹」當成明知無解,卻僅能索求的現存對象。
梁廷毓《斷層、龍脈與蜘蛛穴》+《黑水、海吼與珍珠穴》13m12s+8m16s/2022
Liang Ting-Yu;Dragon Veins, Faults and Bagua Spider;Blackwater Trench, Tsunam and Youying Gongi
意識到大地帶來的劇烈感知,包含地質與氣候力量的死亡性及其凶險,在土地開闢之初便已發生。除了使不少廟宇、聚落反覆處在建設與毀壞的輪迴之中,也孳生不少地方野史與靈異傳聞。梁廷毓的《斷層、龍脈與蜘蛛穴》與《黑水、海吼與珍珠穴》藉由重探南台灣歷史地震、暴潮的死者、遇難現場及重建後的廟祠,以及常民過往面對「地動」、「海吼」時蘊含的風水學(geomancy)及宇宙生態學(astroecology)思惟。透過影像敘事重溯因為災變而產生的死難、鬼魅性及地質感覺,從靈體和超自然傳聞勾連水文(暴潮、海嘯史)、地文(地震、地貌變化)與鬼魅(陰祠、廟宇史)交纏互織的脈絡,思索地質條件和宇宙觀及歷史文化之間的交互影響,以及另翼的地史敘事與編撰想像。 -
藝術家簡介
李立中,六年九班,曾為北漂族從事時尚雜誌美編,2012年辭掉工作搬回台南生活。近年來迷戀賽鴿歸巢本能,欲透過賽鴿文化研究,對歸屬、宿命、後全球化等議題建構自我對話路徑。慣用大量翻找文獻、微細歷史的提示,以影像、書寫為載體的虛構事件介入史料與史料之間的縫隙,計劃透過幾件敘事作品來建構、書寫一部台灣賽鴿史,同時也是台灣近代史,用以填補賽鴿運動在台灣文化脈絡中的空缺,同時也滿足自己過份寄情於鴿子的情感。
盧均展,1993年出生於彰化,主要結合複合媒材、空間裝置、行動等,並透過生活中與物件或事件的相遇,可能是騎車沿途的風景、日常瀏覽網頁、閱讀等,並觀察其中可能隱含的物件形式特質或現象,進而思考乘載這些現象的媒介本身或媒介能以如何地觀看及更為跳脫的使用來產生新的話語。
走路草農/藝團 Walking Grass Agriculture 成立於2015年,主要成員來自高雄大社跟甲仙,創作類型包含動力裝置、策展、設計、教育推廣。關注生態環境、性別與農業等議題。創辦多元成展與農閒藝術節。
梁廷毓,藝術創作者,研究及創作聚焦於計畫型藝術、鬼魅論述的方法學、問題性形構和相關論題的研發與實踐;關注晚近歷史轉型正義、非人轉向趨勢中的泛靈論與原民歷史書寫之問題。曾參與「泰國台灣紀錄片影展」(2022;2020)、「嘉義國際紀錄影展」(2022)、「香港國際攝影節」與「雅加達雙年展:關於島嶼的隱喻—放映單元」(2021);並獲「金穗獎—評審團特別獎」(2023)、「MATA獎」非紀錄片類銀獎(2021)、「金穗獎」實驗片類入圍(2021、2020)。與談人簡介
陳湘汶,策展人、文字工作者,曾任藝術雜誌記者與編輯、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其展覽多著重作品間的對話關係,以敏銳的空間感創造清楚的展覽敘事,近期參與的計畫有2024年「沃克・海怪・砲火・他們--熱蘭遮堡400年」(臺南市美術館)、2022年「複眼叢林-張徐展個展」(台北市立美術館)、「複景生活-當代藝術視角中的蒙古及中亞」(蒙藏文化中心)等。研究與策展的方針是透過臺灣文化歷史肌理的爬梳向外照射出歷史和地理的軸線,測繪亞洲的精神圖誌。2016年起來往於亞洲不同城市,並從臺灣與其他地區所共享的歷史背景為基礎,與藝術家一同研究且密切合作,並且奉這樣的方式為其策展的核心。
溫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關注臺灣民俗學、無形文化資產發展等議題,曾參與多部地方志編纂、口述歷史訪談、民俗調查研究等相關工作,以「史學皮肉、民俗骨、文學心」比喻自己的研究心靈。主持人簡介
王振愷,現居臺南永康。長期從事電影與當代藝術交會、地方藝術史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並關注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實踐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參與展覽包括「南方影展—赤崁當代記」(2021至今)、「觀光記」(2020)等。曾編著有《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2021)、《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2021)、《光源下放電影:南方影展二十年》(2022)等。 -
指導單位|臺南市政府
協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共同主辦|臺南市美術館、社團法人台灣南方影像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