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Publication

南美館第5期月訊

南美館第5期月訊封面
南美館第5期月訊封面

類別 南美館月訊(2018年6月後停刊)

作者 臺南市美術館籌備處

出版日期 201604

出版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規格

定價

ISBN

內容簡介

府城畫室:藝術花開在它枝

「畫室」在現代的美術教育體制中扮演著兩個角色,其一是學院體制外的美學與相關技術的補充強化教育,另外則是作為推廣個人或特殊流派美學研究的傳承教育。前者的年齡層小至兒童美術教育,國小、國中及高中的美術畫室,大到成人及老人的永續美術教育,這類的美術畫室在台灣1970年代以後,因應大量的美術學院設立而出現,教授基礎素描、水彩、油畫或水墨技法,大部分以升學為目的;後者,則是以知名藝術家或知名畫師創立的畫室為主。

 

「師承」: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臺南早期身為臺灣府城,文風鼎盛,無論書畫或廟宇彩繪皆精巧絕倫,師徒制的教育方式,幾乎是現代畫室出現前唯一的美術教育方法。清領時期的臺南流寓畫家及文人,如葉文舟、謝琯樵、林紓、呂璧松,以及書法家林朝英、吳尚霑、蔡國琳、羅秀惠等人,皆受到閩派黃慎與上官周的繪畫風格影響甚鉅。而知名彩繪畫師陳玉峰、潘春源則師承移居臺南的泉州水墨畫家呂璧松,其擅長南宗畫法,走寫意畫風。其後,陳玉峰傳承了其長子陳壽彝及外甥蔡草如,而潘春源在三官廟旁開設「春源畫室」,傳子潘麗水,其孫潘岳雄亦繼承家業,祖孫三代皆為廟宇彩繪名師,即是傳統以師徒制存在的畫室概念。(註1)

 

臺灣與洋畫的初見面

在西畫方面,早在1907年,石川欽一郎(Kinichiro Ishikawa)即於臺北萬華舉辦水彩研習班,最早由臺灣人成立的畫室,據推測是1929年由倪蔣懷設立於臺北市的「洋畫研究所」,而在留學日本、歐洲的藝術家們歸國後,陸續成立了許多的美術研究所,一直要到終戰後,更名為美術研究班,1960年代則逐漸出現畫室之名,漸次取代美術研究班。(註2)
而臺南較早的西畫畫室,是由郭柏川在1953年所主持成立的,其設立地址位於臺南市公園路321巷27號的宿舍故居,除了教授一般民眾美術繪畫課程,如知名企業家許文龍也曾短暫地向郭柏川習畫;在美術專業領域上,他獨特的風格也影響了許多知名藝術家,例如沈哲哉、陳錦芳、許坤成等人皆於其畫室接受指導。郭柏川平時和藹,但教學嚴謹,最知名的例子就是教學太認真而罵哭女學生,其女郭為美於訪談中指出,郭柏川在北京教學時被學生私下取了「老雞頭」的外號,取該植物外表兇、內在軟嫩之意。(註3)但也因為他的嚴謹教學,為南臺灣造就出許多臺灣藝術巨擘。
郭柏川的學生─沈哲哉的畫室也影響了許多藝術家,例如賴美華、郭芳榮及佘明娟等。而府城藝術家如洪啟元、陳輝東、劉文三、潘元石與版畫家林智信等人也都各自有畫室,進以培養藝術的幼苗,推廣個人藝術理念及藝術教育。(註4)此外,德鴻畫廊也成立過畫室,敦請藝術家如畫家龎均、蘇聯寫實藝術家駐點提供多元教學,年輕藝術家林書楷便曾於德鴻畫室學習。(註5)

 

前衛藝術:另類的藝術苗圃

狂飆的年代,藝術家不滿於傳統美學,林鴻文於1980年代成立的畫室也很另類,美國緬因藝術學院(Maine College of Art)雕塑系主任蔡姈妏、雲林科技大學導演林泰州、曾入圍金馬獎電影美術設計的胡碩珍、雄獅美術新人獎優選的謝宏明都曾於林鴻文畫室學習。當他在民族路與北門路交叉口的畫室教學時,學生數曾達上百人,但林鴻文認為那些都是大學美術系升學班的學生,太古板的技術教學不大想教,所以每次教學前他都要喝個幾瓶啤酒,才能茫酥酥的面對每日的重複。但對於前來學習創作的學生,他的教學方式就截然不同,採討論作品的方式進行,並針對每個人的個性與使用媒材進行指導,經常不收費。藝術家謝宏明補充說明,在上了幾期課後,他就沒有再繳學費,林鴻文也未曾跟他要過學費。(註6)
林鴻文也聊到,當初林泰州並不是他畫室的學生,但經常拿作品與他討論,他也來者不拒地與林泰州談論作品。(註7)林鴻文畫室將前衛藝術帶入了府城,成為前衛藝術發展的先鋒之一,而後1990年代初,藝術家李昆霖回歸家鄉,藉由畫室拓展自己的實驗藝術,藝術愛好者王永成與侯世婷曾是其畫室成員。
畫室是學院藝術體制外的別枝,無論在早期尚無美術學院的師徒制,或是現代美術體制產生後的師生制,臺南都出現了許多在體制外的畫室,因而對於臺南大眾藝術教育與專業美術實驗的發展,雙雙產生相當深遠的影響。(文/許遠達)

 

註釋
01參考「臺南市鄉土之美」網站,網址為 http://weber.tn.edu.tw/edu01/tainan/main-5/main-5f.htm
02顏娟英,《臺南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市:雄師圖書,1998。
03筆者2016.04.10訪談郭為美紀錄。
04筆者2016.04.03訪談葉啟峰紀錄。
05筆者2016.04.04訪談德鴻畫廊負責人陳志彬紀錄。
06筆者2016.03.13訪談謝宏明紀錄。
07筆者2016.01.17訪談林鴻文紀錄。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