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Publication

南美館第8期月訊

南美館第8期月訊封面
南美館第8期月訊封面

類別 南美館月訊(2018年6月後停刊)

作者 臺南市美術館籌備處

出版日期 201607

出版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規格

定價

ISBN

內容簡介

藝術收藏的品味與視野
—訪談臺南在地藏家

在上一期對於臺南早期商業畫廊的訪談中,索卡藝術中心經理蘇三提及從她早年在「世寶坊」的七年藝術行政經驗中,觀察到臺南收藏家普遍具有的本土意識;而由「梵藝術中心」負責人陳阿露所成立被稱為「臺南幫」的「南臺灣美術收藏聯誼會」,其發展也顯現了臺南收藏家的堅強實力如何影響臺灣收藏市場,除了對於如楊三郎、李石樵等臺灣第一代藝術家的收藏,也關心臺灣第二代藝術家作品的發展。加力畫廊負責人杜昭賢也談到,隨著藝術拍賣機制進入臺灣,藏家的收藏動機產生改變,臺灣當代藝術市場從早期的純粹收藏與個人喜愛,轉變為高單價商品的藝術投資與買賣,藝術市場的波動和增值空間進而成為收藏家評估的重點之一。

同樣對於臺灣當代藝術有著熱情支持,此次受訪的臺南收藏家們都曾經贊助過臺南在地藝術家甚至是素人畫家。訪談中,收藏家們分享了在直覺經驗之外所採取的評估與参照點,例如藝術家作品是否具備高度辨識性、藝術家的資歷與師承等;除了收藏家的品味與見解,畫廊的經營與推薦,藝術收藏的機制建構亦對藝術投資市場有著深刻的影響。

 

如果,醫院是當代藝術館

臺南璟馨婦幼醫院的醫師林錦義與其夫人王淑芬,自1994年開始收藏畫作,記憶所及,首次收藏的作品是由朋友贈與的李沃源水墨畫作,而第一次逛的畫廊是當時還在東區朝明路的索卡藝術中心,在負責人蕭富元引薦下收藏了中國藝術家洪凌的早期作品。

出身鹿港林家的林錦義,從小生活在人文薈萃的大稻埕,家學淵源以及耳濡目染的薰陶下,欣賞藝術畫作成為舒壓的方式,而思考與揣摩藝術家的創作思維,則為林錦義帶來心靈的沉澱與療癒,成為他長期欣賞與收藏藝術作品的動機。除了個人的收藏之外,璟馨醫院的建築亦體現了林醫師夫妻兩人的美感與品味,他們徵求了臺南多家畫廊協助空間設計,加力畫廊杜昭賢也召集藝術家為璟馨醫院設計彩色廊道,讓終於在今年3月落成啟用的璟馨醫院儼然成為一座當代藝術館,造型獨特的建築與毎個細節都富涵意義,例如大小不一的落地窗象徵了DNA條碼、環繞整棟建築的水景是羊水包覆著嬰兒,水景中的驚嘆號式雕塑則是對於生命的讚嘆。林錦義夫妻不吝惜地將其收藏妝點在醫院的內部空間裡,除了「喜孕中心」展示前輩藝術家蕭勤的畫作,每個診療室包括護理人員的休息室都藏有藝術珍品。

林醫師夫婦對於藝術收藏有著自己獨特的理念,也由於不同的性格喜好增加了收藏的廣度,不為藝術市場或者商業畫廊所影響,除了支持臺灣當代藝術與年輕藝術家,豐富收藏也涵蓋了亞洲當代藝術,從韓國、日本到東南亞,包括日本留歐第一代藝術家、具體派(Gutai)的畫家田中敦子與白髮一雄、草間彌生與細江英公等人,亦曾經因在香港藝術博覽會看到了日本藝術家的作品深為喜愛,便親赴日本畫廊欣賞收藏。對他們來說,藝術品的流動是有其必要的,近年曾參與過拍賣會的王淑芬認為,拍賣機制除了保障藝術收藏的價值判定,收藏家也能藉由預展時期大量展示的拍品提升個人藝術視野。

 

如果,研究室是畫廊

提到對於藝術家的觀察,任教於崑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的曾生元指出,藝術家對於藝術道路與作品完整度的「堅持」,是商業畫廊與收藏家共同的評估點。曾生元擁有近十年的收藏資歷,其收藏經驗往往連結了個人的經歷與記憶,例如來自國小課本中的一張歷史圖片,便讓一座東漢青銅器「馬踏飛燕」的限量複製品,成為曾生元收藏的起點。

談到首次的購畫經驗,曾生元分享是在臺南市的亞帝畫廊,當時是初次接觸到藝術家林良材的雕塑作品,而收藏的動機其實極為浪漫與純粹,僅僅是個人對於藝術的喜好,其他關於藝術品的增值等條件則是附帶的經濟效益。他在畫廊的建議下閱讀了臺灣藝術史與西洋藝術史,進而了解日治時期臺灣藝術家的畫風,除了平面畫作,木雕、陶塑、水墨也在曾生元的收藏範疇當中。

在訪談過程中,曾生元以臺灣本土藝術家李俊賢與侯俊明的作品為例,分享自身如何透過藝術家創作歷程對於畫作獲得進一步的理解,例如李俊賢畫作《芭蕉〉中的動態與題材吸引了他,而侯俊明作品中的強烈符碼則大膽陳述著慾望,在驚世駭俗之外直探人性。曾生元亦曾帶著學生到藝術博覽會參觀,不但以熱情實質支持,也努力影響著週遭的師生親近臺灣當代藝術,並深切期許臺灣商業畫廊在参與國際藝術博覽會時,都能將臺灣藝術家推廣到國際。目前已收藏包括林葆靈、廖震平、謝牧歧、蘇郁嵐、蔡孟閶、王挺宇、林賢俊、張致中、賴威宇等藝術家作品,牆面上則展示著侯俊明的《八仙過海〉,研究室已成藝廊。(文╱蕭伊伶)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