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Publication

南美館第12期月訊

南美館第12期月訊封面
南美館第12期月訊封面

類別 南美館月訊(2018年6月後停刊)

作者 臺南市美術館籌備處

出版日期 201611

出版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規格

定價

ISBN

內容簡介

臺南民間肖像畫發展初探

「肖像畫是烈日下的那片小小樹蔭,不是過客,而是歸人在此憩息。」(註1)生活在影像充斥且可輕易、隨手取得的現下這個時代,對於肖像畫的理解,似乎僅能永久停滯於家中牆面上、親人肖像的靜止容貌之中。臺灣民間肖像畫的發展,從民國之前到1945年後,竟也反應呈現了在殖民政權的移轉下,當中時空背景的歷史情境轉換,以及文化交錯混融的狀態。在臺灣進入工業化社會以及發達現代化生活之前,印刷、攝影技術皆尚未普及與成熟,除了肖像畫,從商家的廣告到電影海報、看板,都必須依靠著人工手繪,此時亦是外銷畫出口暢銷的時代。相較之下,肖像畫繪製的工作,在當時是一門相當專門的技術,也是一份曾經可確保有所穩定收入的行業,但如今看來,這一門曾經是家家戶戶生活所需的行業,竟已顯得如此遙遠且難以被想像了。

 

臺南首位炭精肖像畫師:黃靜山

談及臺南民間肖像畫的發展,前輩畫家黃靜山(1906-2005)是一個無法被忽視的名字。其於民國前五年出生於臺南「杉巷街」(今水仙宮),父親是專門經營民間祭典佈景「靠屏畫」與花車彩繪的商家。由於家境並不富裕,他從小擺攤叫賣,打零工幫助家計,也因此喪失了上公學校求學的機會,但因常有畫工在家中繪製花車、靠屏,耳濡目染,他在14歲時即已獨自設計戲臺佈景。當時杉巷街有一名從唐山來的肖像繪師郭標,黃靜山憑著原本自學基礎,常去觀摩他的用筆與炭墨,回家後以鍋底刮下的灰做為顏料,試著模仿炭精粉畫人像的效果;而郭標因看到黃靜山在繪畫上的天份,主動邀請到其門下學習正統炭精肖像畫。黃靜山在掌握了肖像畫繪製的關鍵技巧、方法,以柳枝燒製炭精粉、運用輔助工具九宮格、放大鏡等,17歲即創設「靜山畫室」並公開招生,當時他的繪畫技法嫻熟,人像畫不像一般炭精大頭照刻板、僵硬,而能精準掌握畫中人物的神態、個性與氣質,故而「靜山畫室」在當時門庭若市、聲名遠播,原本專屬於遺像專利的肖像畫,後來卻吸引許多名人仕紳前來繪製肖像。

黃靜山一生中有近70年的時間投注在這份工作,在他身上等同看到了肖像畫在臺灣的發展歷程,從丹青畫、黑白炭精畫,到略微上彩的炭精畫,再到於綢布上施以油彩的全彩人像。除了是肖像畫師,黃靜山同時是一位在水墨與膠彩表現不凡的畫家,21歲即入選「臺展」,並與林玉山、蒲添生共組「春萌畫會」,後來共有六次入選臺展、一次入選「府展」的經驗,並曾以《花》獲選臺展之「臺日賞金牌」。然而,對於肖像繪製這份工作,黃靜山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感,故而成為跟隨他一生的行業。(註2)

 

赤崁街上的萬棟畫室

位於現在赤崁樓旁的赤崁街上,曾經有兩、三間肖像畫室,其中一個需要被特別提及的,即為「萬棟畫室」。相較於畫家黃靜山,薛萬棟(1911-1993)的發展似乎就沒來得那麼順遂。薛萬棟出生於鄰近臺南的高雄茄萣鄉海邊,父親為漁夫、母親早逝,從小展現對繪畫的高度興趣,國小畢業後,曾在臺南火車站擔任「驛手」,他利用休息時間作畫,並曾於19歲跟隨臺籍人士蔡媽達學習東洋畫。20歲出頭,他憧憬著當一位東洋畫名家,而後其作品《姐妹》、《夏晴》分別入選臺展,其最著名的作品《遊戲》則獲府展最高特選「總督賞」,當年他27歲。

然而,1945年,日本結束在臺灣的統治後,東洋畫被排除在正統中國繪畫之外,他只能放棄東洋畫改學習水墨,當時又有六名兒女需撫養,從鐵路局離職後無法單靠繪畫創作維持家計,因此他改為從事肖像畫的工作,畫室即名為「萬棟畫室」,是一間極小的老舊木房,門前掛著木招牌招攬生意。由於具備繪畫上的天份與技法,讓他在肖像畫的掌握上,同樣繪製得傳神、逼真。從赤崁街步行不遠,可以到達位於當時民生綠園,專門從事彩色「花磚」與「磁像」燒製、由李天后經營的「天山畫廊」,潘元石、蔡草如是與天山畫廊經常合作的藝術家,薛萬棟因為結識李天后,常在此往來。顧及生計,薛萬棟有大半輩子從事肖像畫的繪製工作,於閒暇之餘則進行戶外寫生,僅留下為數不多的作品。(註3)

 

肖像畫的逐漸沒落:尤.伯連納肖像與「民生綠園」的銅像

在肖像畫的全盛時期,臺南曾經有2、30間畫人像的畫店,主要集中在民族路、西門路、赤崁街以及今日湯德章公園圓環附近,但到了1990年代僅剩餘不到十家。除了上述兩位重要的前輩畫家,其實還有許多畫家都曾有過繪製肖像畫的經驗,重新細數這段歷史,臺南翰林茶館老闆涂宗和過去亦於圓環開設過肖像畫店,而今日德鴻畫廊在未開設前,其前身「民生畫廊」,也在現址經營肖像畫,鄭宏章、廖書賢、劉弘宇等畫家都在此繪製過肖像。今天,當我們經過圓環,還可以在德鴻畫廊的櫥窗上看到美國影星尤.伯連納(Yul Brynner)的肖像,見證著好萊塢電影進口至臺灣,明星肖像畫被做為廣告招牌,吸引客人目光的這段過去。這幅肖像在當時與民生綠園的銅像,相互對應,成為當時兩個指示方向的奇特路標。

繪畫的實用主義衍伸出肖像畫,在還沒有彩色照片的年代,肖像畫成為人們與已故親人的重要連結,特別是在開放中國探親時,許多人拿著好不容易翻找出來、卻已斑駁地看不清親人面容的照片,前往畫室請畫師重新繪製。肖像畫在藝術上或許是被歸為較為邊緣或是次等的類型,但是其蘊含著一套紮實深厚的繪畫理論,這門技藝在今日幾乎已經消逝,一方面因為攝影與數位科技的席捲,另一方面,沒有後繼者傳承而產生斷層,也是肖像畫消逝的原因。目前臺南僅存的一間肖像畫室,是位於赤崁街上畫師郭水進的「神州畫室」,掛滿人像及油畫的狹小店面,提供了我們一個遙想當年的憑藉。(文/楊佳璇)

註釋

01羅奇。〈肖像畫的凝視—對自我空白的可能性填補與修復〉。《美術學報》,第5期(2012.12)。

02資料來源自筆者訪問黃靜山家屬所得。其他相關資料可參考:

漢聲雜誌社。《中國民間肖像畫》。臺北:英文漢聲,1994。

謝順勝、黃經洲。《黃靜山九十三回顧展》。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

黃微芬專訪。〈府城肖像畫第一代宗師:黃靜山〉。臺南《中華日報》第8版。2000.2.14。

李欽賢。〈獨學派東洋畫家黃靜山〉。《鹽分地帶文學》,第54期(2014.10),頁29-41。

03潘青林。《薛萬棟:〈遊戲〉》。臺南:臺南市政府,2012。

(感謝德鴻畫廊老闆陳世彬、畫家鄭宏章以及漢登畫廊老闆黃經洲接受採訪與資料提供。)


從寫實到諧趣的街頭肖像畫轉型

在彩色照片未普及時,肖像畫之於人們的記憶與紀念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然而時序轉換至今日,傳統肖像畫室幾乎已然消失,但當我們仍想一窺肖像畫這門行業在今日的狀態,能有哪些脈絡提供我們探尋呢?

除了供人繪製逝去親人的肖像,具備一定社會位階者也會邀請畫師替自己繪製肖像,後來更帶有娛樂性質,例如家喻戶曉的好萊塢明星經常成為畫作題材,也可以作為純粹送禮,或者異鄉人至異地留下的一張紀念畫。對於今日的我們而言或許並不陌生,在某些熱鬧的景點,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畫師以擺攤的方式,在攤位掛著自己的得意之作,專門替路過的遊客繪製供作紀念的肖像畫,或許,這類的街頭肖像可以稱作是傳統肖像畫在今日的一個轉型狀態,只是傳統的一張畫作必須耗費多時,並須借用各式輔助工具才得以完成,但今日考量到實際狀況,一張肖像畫必須兼顧快速與便利性,繪畫材料故而轉變為麥克筆、鉛筆、水彩等,風格也變得多樣與活潑,從寫實到諧趣的漫畫風格皆有。只要任何人感到興趣,都可以坐下來替自己購買一張畫作留念。

目前在臺灣,繪製肖像畫多以街頭性質為主,畫師們必須先考取一張街頭藝人證,並向當地政府申請,才得以合法地至不同景點進行肖像繪製。不過,這樣的肖像畫並非僅止於臺灣才有,日本將其稱為「似顏繪」,歐美則是「Caricature(諷刺漫畫)」。筆者訪問了一位在街頭肖像繪製已有兩年經驗的臺南畫家李森禮(Alex),他平日有正職工作,因為求學背景為美術設計相關科系出身,也很喜歡繪製肖像畫時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申請街頭藝人證照,在工作之餘替人們繪製肖像。他最常至臺南生活美學館與藍晒圖文創園區進行街頭肖像繪製,他在訪問中提到,臺南像他一樣繪製肖像畫的人數並不多,而陳國進以及王瑞閔則是兩位在肖像畫風格方面讓他很欣賞的臺南畫家。陳國進(1946-2012)為臺灣第二代漫畫家,生前創作量豐富,是一位堅持臺灣漫畫必須走出自己道路的重要推手,其肖像人物擅長以漫畫風格表現,諧趣、幽默。王瑞閔的肖像畫風則結合歐美的諷刺漫畫與日本的似顏繪,以幾何極簡線條與誇張的風格表現,這類風格在臺灣仍屬少數。李森禮另外指出,相較於歐美國家在肖像畫的豐富發展,臺灣在肖像畫領域仍有許多可以發展的空間,諸如舉辦更多國際性與肖像相關的展覽和競賽,以及提供更親民與完善的街頭肖像繪製證件的申請,這些都有助於提升對於這一門領域的拓展與認識。(文/楊佳璇)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