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Publication

南美館第14期月訊

南美館第14期月訊封面
南美館第14期月訊封面

類別 南美館月訊(2018年6月後停刊)

作者 臺南市美術館籌備處

出版日期 201701

出版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規格

定價

ISBN

內容簡介

勿忘影外人:臺南傳統照相館的興衰起落

照相館起出名為「寫真館」,興起於日治時代,在攝影逐漸取代肖像畫之後,始為一門新興產業。起初名喚「寫真館」,臺南是最初的發展之地,1896年開設在臺南打銀街(今民權路一帶)的遠藤寫真館即為全臺最早的寫真館之一。寫真館的出現與政權的更迭、和現代性的社會並行,一同為時代翻過下一章,照相業開始進入庶民生活,婚喪喜慶或任何值得拍攝紀念照的時刻,都可以請寫真業者出勤拍照。1920年代也開始有臺人赴日本學習寫真術;寫真館的經營日人臺人皆有,以日人為多。隨著小型相機出現,拍照也漸成為中上階層人士的休閒興趣,各種同好聚會、寫真品評比賽、器材商辦理的寫真講座等活動皆十分興盛。然而到了戰後,生態重新洗牌,日人寫真館消失或易主,寫真館改稱照相館或攝影社,戰後則有從中國帶著技術來臺開業的照相館,也有許多從戰前延續到戰後的相館,例如今日攝影社、蝴蝶攝影社,雖已走入歷史,但也許仍有老一輩的臺南人記得。

 

照相館:隨時代興起,也隨時代沒落

照相館一路走來,業務大多集中在家族紀念照、人像照的拍攝。過往,大事要拍照,拍照也是大事,穿著正式好好拍照,是儀式,是紀錄,也是記憶與紀念。照相是專業技術,照一張相也不便宜,時代需求孕育照相館的生存。同時,伴隨物質器材演進、社會文化與近代國家政策治理等外部因素,照相館的興衰也隨之不斷變動,且變化巨大。例如戰後初期為因應大批軍隊來臺重新整編,軍照需求大增;而國民身分證的發行與歷來各個不同階段的換發工程,都帶起大頭照攝影量的高峰;1980年代更因放鬆出國限制,簽證照需求量大起;還有因教育普及、整體學歷提高而大量出現的畢業照商機。這些時代變化都帶起照相館的興盛,一直到1990年代,照相業都可以算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此外,結婚照的形式變遷更深深影響傳統照相業的起落,早年的結婚照通常是新人與家族的大合照,後來發展出由媒婆帶領新人到相館拍攝的風氣,再後來,照相館始有租借禮服與美容美髮的包套服務。當時傳統照相館紛紛轉做婚紗禮服攝影,開始講究照片的情境氛圍與藝術效果,也有過一段商業榮景,只是好景不長, 1980年代中期標榜服務與時尚的北部婚紗業者南下拓點之後,很快就衝擊到了臺南的傳統攝影業者。與此同時,傻瓜相機流行以及兼拍證件照的快速沖印店的大量林立,也分食了傳統照相館的市場。

 

現存的老字號:夕陽下努力閃耀的光芒

如今傳統照相館越來越少,目前臺南市中心僅剩約四家歷史較悠久的老照相館。湯德章公園圓環邊的「一家攝影禮服公司」是市區最老的照相館。第一代店主黃桂秋1948年來臺,過去在福建已具備攝影技術並從業的他,於1950年買下現址,開業迄今已67載,巧合的是後來竟有日人後代前來尋根,發現原址本為日治時代的中央寫真館,接續起兩代照相館歷史。目前的經營者為第二代黃敬超,談起在重要時刻為客人拍攝家族照片時,總滿懷著對人的情感。位在位於南門路的「美慕里攝影禮服公司」也是老臺南人熟悉的老店,創立於1954年迄今、擁有悠久的歷史,原店主已過世多年,現為徒弟林明村及其第二代接手,店面改裝得明亮新穎,逢年過節仍十分繁忙。這兩家都有年輕人回來幫忙,可望繼續傳承老字號。

但另外兩家也許再過幾年會除逐漸步入歷史。府前路上開業於1972年的「久必大攝影」,現年71歲的店主蘇福連入行已達57年,出身自一家照相館的他擁有精湛的修片技術,至今引導顧客拍照時仍十分熟練自如,但曾經擺滿禮服的偌大店面如今已部份分租或空下。西門路上開業於1976年的「三原色攝影」,年近70的店主黃石定,初中畢業到美慕里由學徒做起,經歷12年的磨練後自立開設專業沖印公司,為專業照相館沖印彩色照片,也曾經營過十年的婚紗禮服攝影,後來才轉為一般的照相沖印業務,獨棟的店面裡過往專業的暗房設備、梳妝更衣設備,如今只存一點痕跡。

這些傳統照相館幾乎都分享著同樣的腳本:1980年代曾瘋狂投入婚紗產業,但時尚造型本非相館之專長,漸無法與婚紗業者匹敵而淡出,同時又因政策變化,身分證型態改變與出國免簽證增加而失去商機,只是這一切,都比不上數位浪潮的致命一擊,器材改變、底片消失,手工也慢慢消亡。

現在的照相館已難維持過去的經營型態,必須在大型婚紗業與新興的影像工作室之間尋求定位。數位變革迎來了影像爆炸的年代,傳統的、講究的攝影工藝卻步入夕陽。例如過去手工修片技術好的師傅薪水可以高過大學教授,但如今這門手藝卻已無處可獻,說不定再不久,沖洗放相技術也會失傳。現在與老照相師們聊起如何拍照、修圖與調製藥水,依舊滿腹經驗,如同三原色老闆說的「我們是技術者」,這是他們有別於快速抓住流行的個人寫真與婚紗攝影從業者之處,但這些技術、經驗與設備現已殘酷地不再被時代所需要。

雖然照相館的沒落勢不可擋,但如果偶能停下腳步回想一下銀鹽時代那認認真真拍照的心情,不也深懷古典情調?老相館裡那帶著仿古與矯飾風情的攝影棚,蒙塵的裝飾柱體、膠花沙發與手繪掛布,曾經保存了一個時代的美學。遺憾的是,寫著「勿忘影中人」的老照片裡曾凍結了你我上一代人的青春姿容,卻凍結不住影像之外傳統相館繁華落盡的百年時光。(文・攝影/陳佳琦)

 

圖說

01 老照相館的店面總是擺滿各式各樣的紀念合照,召喚你我莫忘合影留念的這種親情連結方式。(攝於一家照相館)

02 傳統的手繪攝影棚背景掛布,描繪華麗與富裕的想像。(攝於一家照相館)

03 攝影棚的必備道具:沙發、畫作、裝飾花檯、流蘇桌巾。(攝於三原色數位攝影)

04 早期的婚紗與兒童攝影。(攝於三原色數位攝影)

05 為客人調整姿態儀容、找出最好的臉部角度,是照相師傅的基本功。(攝於久必大攝影)

06 久必大攝影館店內古意盎然的價目表。


當代攝影在臺南

傳統攝影工藝的沒落,並不會讓攝影消失,從當代藝術創作的面向來看,攝影彷彿才正要迎向一個備受關注的年代。近年來國立臺灣美術館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接連推出具有寫史意味的攝影大展或個展(註),彰顯美術館對攝影的重視,而文化部也於2015年展開「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且逐步促成臺灣攝影文化中心的建立工作,同時民間也有如Lightbox攝影圖書室以及許多攝影討論會的出現,都不約而同帶起攝影討論的潮流。

 

從業餘創作到當代空間

其中,臺南也不曾缺席。臺南是許多前輩攝影家如柯錫杰、蔡高明、周鑫泉和許淵富等人的出身地,謝震乾、謝震隆兄弟也曾於臺南開設亞洲和羅來照相材料行,還有各種業餘團體,如亞細亞光畫俱樂部、徠卡俱樂部、無名攝影俱樂部、臺南市攝影學會、點點攝影俱樂部、銀粒子攝影俱樂部等,攝影活動一直十分活躍。近年來,許多年輕創作者與相關藝文空間紛紛進駐臺南,也發展出另一種新氣象。

過去臺灣的專業攝影藝廊多集中北部,最早臺北有美而廉藝廊、爵士攝影藝廊,後來也有臺北攝影藝廊與臺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等等。而臺南到晚近的2009年始有海馬迴光畫館的成立,這是臺南第一個以攝影為主的展覽基地,也是當前最活絡的藝術創作及攝影討論聚會場所。自2010年起接連舉辦過陳敬寶、沈昭良、吳政璋、陳順築等知名攝影家的展覽,其中陳伯義個展「莫拉克」(2013)、王有邦「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2015)曾入圍臺新藝術獎,而陳伯義另一個個展「紅毛港遷村實錄——家」(2014)更成為五件年度入選獎之一。

 

與藝術相聚的攝影新氣象

近來海馬迴光畫館的李旭彬﹑陳伯義和蘇育賢等年輕影像創作者,還發展出新穎的生產模式,挖掘久不展出的資深攝影家,與之長時間密切合作、整理作品,策劃出精彩的展覽。2014年林柏樑的「私人備忘」即為上述成員逐步調查、耗費心力地將林柏樑散失在媒體的一些工作成果再次蒐集研究、完成展出,此一工作不僅重新肯定攝影的價值,也為長期匱乏的攝影家研究注入力量,且為中青創作者合作協力的共工模式之代表。而在展覽之外,海馬迴光畫館也持續開設攝影教學課程,包括影像書寫、暗房教學與氰版印相課程,成為臺南少數仍傳授黑白攝影與銀鹽工藝的地方。

除了海馬迴光畫館之外,BB ART於2015年推出「中途——曹良賓個展」、么八二空間於2016年也推出「中國青年攝影師的精神之旅——張曉、張克純攝影雙個展」,而絕對空間也於2016年底推出李旭彬的「石墻村紀事」,這些展覽多少都指出了近來臺南當代藝術空間與攝影互動逐漸增多的趨勢,值得關注。(文/陳佳琦)

註 如國美館有「凝望的時代:日治時期寫真館的影像追尋」(2010)、「看見的時代:影會時期的影像追尋」(2014)和「銀鹽世代:尋找歲月靈光」(2016)等展;而北美館也在2010年舉辦「時代之眼-臺灣百年身影」一展與張照堂、王信攝影家大展;高美館近年亦有「出社會:1990年代之後的臺灣批判寫實攝影藝術」(2012)等展。

 

圖說

01 目前位在臺南成功路上的海馬迴光畫館內部一隅。(海馬迴光畫館/提供)

02 2014年「私人備忘」展覽與座談會一景。(海馬迴光畫館/提供)

03 2015年BB ART「中途——曹良賓個展」開幕一景。(陳佳琦攝影)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