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Publication

南美館第23期月訊

南美館第23期月訊封面
南美館第23期月訊封面

類別 南美館月訊(2018年6月後停刊)

作者 臺南市美術館

出版日期 201801

出版單位 臺南市美術館

規格

定價

ISBN

內容簡介

聚攏與發散--初探臺南替代空間展況
撰文∣吳侊峻 攝影∣湛文甫


(內文)
替代空間(Alternative space)源自美國,其出現乃是因1960至1970年代,紛沓而至的藝術家在美國開展出蓬勃熱烈的創作盛況,但畫廊與美術館的空間有限,無法展示所有的藝術作品。走在時代前沿擁抱實驗精神的新銳藝術首當其衝被拒於門外。小規模非營利的藝術機構因此開始出現,提供新創者容身之地。替代空間的自由開放,給予當時許多新創藝術發展的契機,例如裝置藝術、錄像藝術與行為藝術,其前衛新穎的藝術思想,連帶使得替代空間浸潤反體制與反商業的氣息,具有超然的獨立性。到了1980年代初期,美國的替代空間性質逐漸轉變,除了受到公私立機構的贊助,或因科層制度的滲透而變得較具組織性(註1),替代空間與商業藝廊之間的界限也不再清晰,甚而替代空間的前衛藝術性格轉而被藝廊當做一種行銷作品時所標榜的特色和精神。


●臺灣•臺南:橫向的播散與轉變
臺灣最早的替代空間發展可以追溯至1980年代,時序上與歐美的發展相近,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NO-1、二號公寓、伊通公園等空間。它們的成立背景俱是為了抵抗當時學院教育及寫實主義的樣板藝術,使擁抱前衛意識的創作獲得更多的展演空間及發表機會。
臺南的替代空間是在1990年代初期逐漸興起,當時臺南的展覽空間以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及中華藝文中心為主,然而1990年代的藝術家卻需要更多的展演舞台。在此背景下,新的藝術空間開始應運而生,例如1991年許自貴負責的「高高畫廊」、1992年由李坤霖、郭憲昌、莊秀慧與薛湧等人創立的「邊陲」(1992至1995年)、1992年由杜昭賢成立的「新生態藝術環境」(1992至1999年),以及1998年李坤霖、謝宏明、葉啟鋒、林文章、陳美澍等人創立的「原型藝術」(1998至2005年)。以上空間可以說是1990年代臺南替代空間的代表。


●在地特色的萌發
2000年代,臺南的替代空間更是蓬勃發展,具有代表性的是2000年林煌迪和王婉婷利用家族事業空間改建的「文賢油漆行」。2003年則有「臺灣新藝當代藝術空間」,其創始成員為方惠光、李慶泉、林彥良、李儒杰、劉米山、洪莉雯、林敏智、吳宏翔和郭瑞祥等人。2007年,「76藝文空間+黑鍋牛工作室」及「57藝術工作室」則誕生於充滿歷史韻味的神農街裡,前者的主要創辦人為林育正和施建伍,後者則為黃美惠、朱盈螢等人。當時的他們多是甫畢業的大學生,因著熱血衝勁和同盟情誼鼓足勇氣,將傳統老屋加以改建成展覽空間,使臺南在地呈現出老屋欣力和新興藝術交織而成的特殊風景。例如,2009年由李旭彬成立的「海馬迴光畫館」是一個展覽與教學並重的空間,志在延展攝影於當代藝術中的各種可能。同年,臺南藝術大學學生邱榮漢、王鼎元等人也在臺南官田成立「MIGA」,將碾米廠改建成展示空間,以藝術連結地方,進行社區空間營造。(註2)


2010年起更有「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Zona Fénix鳳凰特區」、「REC」、「馬門」、「齁空間」等替代空間相繼成立,其若干共通點是,創立者幾乎為1980年代出生者,意味著臺南替代空間經營的世代交替,而這些空間也多為複合式的經營,包含展覽、餐飲、美術教學等內容,使替代空間的型態邁向了新的發展之路。為了使替代空間擁有更多經費來源而朝向複合的經營方式,在空間裡加入販賣手工藝品、餐廳美食、美術教育與設計編輯等功能,甚至產生了以藝術帶動社區經營的概念。這種複合多元化的替代空間經營方式,與姚瑞中所闡述的「後替代空間」相同。它們不對商業活動排斥,甚至承接公部門的藝術活動規畫案,以便爭取更多的營運資金,使空間自身秉持的精神與理想的藝術擘畫得以延續,與早期的替代空間性質已有所不同。(註3)


●Via新義的創造
自馬里內蒂(F. T. Marinetti)在米蘭舉辦了首場未來主義音樂會、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以交響樂的演奏和群青色的人體測繪出著名的單色畫、亞倫˙卡布羅(Allan Kaprow)將日常物件放置到展示空間或在任意的空間執行偶發行為,這些足具挑戰空間預設定義意味的行動,早已步步預示,「替代空間」在徹底發揮包容另翼冒險的場所精神之後,其集結的各種嘗試,勢必以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換、連袂、複合等方式,生成新的藝術型態,再次衝撞和突破既有空間的制式與僵化。2017年,北部傳來1988年成立的伊通公園即將歇業的消息。時隔不久,2018年初的此刻,臺南的展覽空間也即將迎來一波結束營業和空間型態的轉型。


這次的板塊震盪看似令人沮喪的集體出走,但之於對空間的可能性有著無有邊際想像的經營者而言,此番變動,或可視為順應時移境遷而自覺導向的必然變化。當代藝術已可憑藉多媒介的共生和策展概念的興盛,為自身締造出煥然一新的表現,創作的付諸實踐,遂不再局限於特定空間。甚而,在這科技、訊息、網路和媒體漫漶的時代,它擺脫了固著於實體結構的美學,更可為觀眾帶來多重現實的體驗。對於空間的想像,由是朝向更無以復加的尺度開展了,光是「替代空間」一詞已不足以涵納當下包羅萬象的藝術形變。儘管如此,臺南府城幸得替代空間在此安營扎根,成為一個個原點,去聚攏藝術的異音、觸發創作的契機,發散能量的火種,讓事情在此發生,讓臺灣當代藝術得以在南臺灣擴增幅員、造動繁景。


替代空間的退場不是結束,而僅僅是毋須再去替代什麼,於是暫且沉寂自處,思索遷徙的方向,好將主體準備好,去適應不斷變形再變形的未來生態。(註4)

 

註釋:
01 連德誠,〈替代空間,替代什麼?〉,收錄於《炎黃雜誌》(44)(高雄:炎黃藝術雜誌編輯委員會,1993)。
02 楊佳璇、侯昱寬、陳聿寧、鄭雯仙,《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臺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臺南:佐佐目藝文工作室,2012)。
03 姚瑞中、吳坤達、呂佩怡,《搞空間:亞洲後替代空間》(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04 臺南市美術館組員吳家瑀,於2017年12月28日訪問齁空間負責人楊佳璇。

 

《南美館23期_背面》
走!空間--品味臺南藝術替代空間
撰文˙攝影∣湛文甫


(內文)
恰如五條港與運河見證臺南的商業聚落興衰,那麼從藝術替代空間到後替代空間的成立、遷徙與凋零,則堆疊出臺南藝術替代空間的發展面貌。「邊陲文化」的會員制合作畫廊、「新生態藝術環境」的複合服務,以及「原型藝術」的藝術徵件籌畫展等空間經營形式,皆曾蔚為一時風潮。視角北移,位於臺北「新樂園藝術空間」為專營兩年一期的會員制藝術替代空間,自1995年成立至今20餘年,現仍保持每期至多30位藝術家的員額,為臺灣當代藝術續寫新頁。2017年初特此舉辦以檔案為展陳主軸的展覽「類似過於喧囂的孤獨─新樂園20年紀念展」,透露前衛、實驗、自主的藝術精神在時光之河更迭中逐漸被稀釋,諸多藝術空間場域也因現實環境考量而歇業,使得20年不算長的時間裡,新樂園藝術空間的堅持似乎顯得格外孤獨。


●鮭魚與候鳥
日本雜誌曾以國華街永樂市場做為當期封面,連篇報導老店傳統小吃的驚奇美味,將臺南美食之都的形象輸出國外,讓不少饕客願以味蕾與老店締結一同變老之約。老屋的時光刻劃容顏,也如同美食一樣深具魅力,足以吸引鮭魚返鄉、候鳥停棲。藝術替代空間源起於突破體制、容許批判社會自由的強烈意識,現也逐漸進入溫潤的體驗經濟時期,以老屋改造的空間為場域,以多樣化的服務如提供住宿、餐飲、閱讀、課程活動等形式為主要營收項目,並與藝術品展示和展覽辦理結合,混搭運生而出的「後替代空間」(註1)在2000年代逐漸成立。遍布於府都各處的老屋,就像是一塊塊散佚的拼圖,待遊人憑藉雙腳漫步在如鐵窗花曲折的巷內,以美食和藝術為經緯,循線撿拾,拼整出令人驚喜萬分的回憶寶圖。


●街巷有藝思
在藝廊、藝術空間、複合藝術空間林立的中西區,競合關係十分緊密。由金華路四段全臺開基藥王廟斜入神農街,來到與藥王廟比肩而高的147號旁老榕樹下歇腳,從這裡可以遠眺整條神農街。即如狹窄的街巷可能蒙騙初次造訪的旅人放棄一探究竟,隱身巷弄的替代空間,也如同立面窄仄卻縱深莫測的老宅一樣,擁有深不可測的藝術能量,閃神錯過即失去深入臺南的機會。以公共藝術點景造街而成的海安路群聚不少餐廳和酒吧,亦有進駐的藝術相關空間錯落其中,因此即使原本彩繪於此的藍晒圖早已被白漆抹消,移轉到西門路另闢醒目天地,仍舊吸引欣賞它悠然快意的人駐足徘徊。走到銜續海安路二段的正興街,於周末時分可見20多隻「正興貓」街擋立牌,告訴駕駛現正實施封街徒步區時段。150公尺的徒步區以免除人車交錯風險的逗趣措施兌現了遊客享受慢慢走、安心逛的午後時光,讓人得以恣意貪看老屋修容翻新、風格商店群聚獻藝獻寶。藝術銀行籌畫的「跳格子―2016藝術銀行接力展」首站便從臺南正興街出發,以「迺格子:來去揬街路」(註2)為題,將藝術及現地製作融入街區,期間限定的展出使空間處處有藝術,人人可以輕易體驗替代空間的既有品味及藝術融入生活的嶄新樣貌。


●我們的藝術踏尋
替代空間實現藝術被看見的可能,我們跟幾個喜愛的空間相識、並談過幾次戀愛也不免分手,但依然期待轉角的不期而遇,亦如展覽呈現的作品及空間布置的景象總帶來喜出望外之感。不久的將來,觀眾不僅可以走訪臺南市美術館,與藝術近身接觸,美術館也將與觀眾一同踏尋館外的藝術替代空間,為其客製專屬的臺南藝術地圖路線。

 

註釋:
01 姚瑞中、吳坤達、呂佩怡,《搞空間-亞洲後替代空間》(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2011)
02 臺語迺(se),即逛、繞之意;取「揬(tu̍h)街路」與together諧音,象徵街區友善熱絡凝聚之意。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