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Publication

南美館第25期月訊

南美館第25期月訊封面
南美館第25期月訊封面

類別 南美館月訊(2018年6月後停刊)

作者 臺南市美術館

出版日期 201803

出版單位 臺南市美術館

規格

定價

ISBN

內容簡介

《25期月訊_正面》
說在地的故事――臺南獨立雜誌

網路世代的快速發展,讓龐雜的電子媒體訊息經由各式管道滲透生活。就在紙本書和書店逐漸式微的時代轉變中,一股發行獨立雜誌和地方誌的風潮在這些年慢慢吹起。這些刊物由涉獵不同領域、堅持自我信念的人們付出熱情,藉由設計、裝幀、印刷、出版等手法上的別出心裁,以文字傳遞他們想說的故事,維繫紙本的力量與溫度。獨立雜誌的主題選材相當廣泛自由,從地方、產業、設計、旅行、藝文到一條街道,都可成為專輯裡的風景。其工作團隊的組成多半起於呼朋引伴、友情客串,一群有著共同理想的夥伴,一起記錄及書寫有別於商業雜誌選題的報導。之所以定位為獨立,乃是強調刊物的主體精神與獨特性,藉此與主流媒體區隔。探討的議題可能很小眾、很個人,甚至很嚴肅,但此類的取向更能吸引理念相近的讀者,某些雜誌更因此累積了持續關注發行動態的忠實粉絲,持續讓紙本刊物的影響力發散至各處。


在臺南這片人文薈萃的土地上,也有一群人致力於創辦獨立雜誌與手冊型刊物,分享在地產業、技藝人文和風土風情。以雜誌型態發行者,包括專門記錄南方鄉土歷史的《透南風》雜誌,每期介紹農漁生活、在地手藝、人文地理故事;《新代誌X-ing Life》由新營地區的「曬書店」召集志工記者主辦編輯,以北臺南地區為田調範圍,爬梳地方文史;《正興聞》以街道鄰里之特色及發生的事件為書寫內容;《巷》則以城市文化為主題,穿梭在臺南巷弄的過去和現在。而以手冊型呈現的刊物,主要為分享訊息知識並提供民眾免費索取,例如以保存和記錄文化資產為志業的《路克米》,以及前期以臺南藝文資訊為主軸,近期改版為在地藝術生態觀察、分析藝文展覽及事件的《臺南藝志》。透過工作團隊的分享,可以瞭解一本刊物的發生與製作過程,有時單純來自一個契機或者一份感動,採取紙本媒介,道出人與人及環境之間的用情和牽絆。

 

●透南風:有土味也有海味的南方暖流
《透南風》雜誌目前由四位夥伴共同執行編輯,他們因長期從事社區營造、影像創作和藝文工作,且熱愛南方獨有的特殊氣味,遂有了創辦一本專刊的想法。「我們單純想講這塊土地上迷人、有溫度的故事,因此就從自己熟悉、感到興趣的人事物,選出可以做成一定厚度的題材,來發想每期的主題內容。」透南風成員之一姜玫如提及催生此本雜誌的初衷,她說團隊成員因過去的工作環境,接觸過那些令人眷戀的海味土味人情味,深受吸引的他們便選擇以紙本刊物分享這份美好的觸動,相信這麼做也能夠感染讀者產生共鳴。

《透南風》團隊穿梭於土地山海之間,書寫有關節氣、勞動、文化、技藝,以及人的故事和生活智慧。他們在每期的主題中,以南部為主要範圍,記錄各地的特色產業和民藝,尤其特別講述地方上堅守傳統農漁業的長青職人,如何熟稔及傳承精湛的技術,尋訪踏查的同時,無形中也記載下珍貴的文化資產。他們以貼近土地的筆致書寫主題、報導對象,使讀者閱讀時彷彿可以嗅聞到海與大地的氣息,感受煦煦陽光熨熱心底,如同團隊所期許,在書頁的翻閱之間,吹拂而來一股南方的暖流。

除了在紙本刊物上持續耕耘,2016年,《透南風》團隊又在永福路巷弄裡的工作室原址開設了「透南風咖啡聚場」,三樓的「蒂頭製作所」由朋友負責精選各地小農作物,在下午3點準時出爐香氣四溢的麵包,一樓則販售自家出版刊物,以及與他們理念相仿的獨立刊物、專輯、農產品、工藝品等等,在此空間聚集了孕育自土地的食材與生息,也期盼成為更多人前往交流的基地。

 

●正興聞:視野最窄但最在地的街道誌
短短不到100公尺的正興街位在臺南市中西區,每到假日便湧入大量人潮。這裡的店家彼此是鄰居也是夥伴,他們不僅一起策辦活動、打造街道氛圍、關懷街道環境,更共同創辦了一本名為《正興聞》的小誌,專門煞有其事觀察周遭發生的事件新聞。各種看似雞毛蒜皮小事和閒雜人等,都可能被收錄在這本號稱「全球首創街道特刊」的「偽鄰里傳閱板」,即使範圍狹小、視野窄仄,《正興聞》的編輯團隊都能就著這些平凡故事譜出一段段精采篇章,也希望藉此讓讀者瞭解正興街的發展脈絡,加深走讀街道時的親切感。《正興聞》的編輯成員來自街坊店家,大家以志工形式包辦採訪、寫作、攝影、設計等工作。特別的是,每期組成團隊會視情況而有所變動,但身兼總編輯的「彩虹來了」文創店主高耀威認為,團隊適度的解散與重組,可讓共同創作刊物這件事變得更有彈性,也同時維持合作的熱度。

《正興聞》的創刊號來自一場「大好青空」臺南巷弄尋物市集,結束後他們試著以紀錄文字集結成冊發行販售,再以所得做為街道活動經費用途。爾後的主題,則多半來自編輯團隊茶餘飯後的聊天話題或店家合辦的各種熱烈自嗨活動。鄰里居民也不僅是《正興聞》的書寫對象,更是他們的最佳顧問。如此這般,創辦刊物的過程交疊著彼此的互動和投入,使得店家和鄰里之間的情感聯繫更為黏著稠密。編輯團隊認為,刊物的銷售多寡不是主要目的,專業性更非最終考量,對他們而言,以《正興聞》做為一個觸媒,聯絡左鄰右舍的情感與話題,以及透過交流凝聚團隊彼此的共識和力量,便是這場行動中最可貴的實質效應。

 

●淬鍊品質的出刊節奏
目前獨立雜誌的販售通路,除了編輯團隊自行販售,交由理念相仿的獨立書店和藝文空間販售或寄售也是一途。而這些受到委託的店家,有的還會協助宣傳與發掘讀者取向,可以說與出刊者彼此的關係在相互連結與彼此支持下,醱酵出情誼的味道。獨立雜誌的另一特殊之處,還在於出版時間彈性、內容規劃自主,兩者加乘的優勢便可淬鍊出個別刊物的品格和質感。即如透南風姜玫如所言,定期刊物可能會為了時效性而有所犧牲、題材選擇也會因此受限,因而他們在內容的設定和執行上,盡量將時節的限制和期程的逼迫排除在外,把首要考量放在出版一本讓讀者覺得雋永而且值得收藏的刊物。
臺南的獨立雜誌充分展現在地的文化風貌、拓印南臺灣的山川走勢、醇釀節俗生活的各種滋味,如果要深入瞭解臺南巷仔內的物事本末,就從獨立雜誌尋找線索吧!在裡頭可發現此地最美的風景。(撰文.攝影/侯怡諄)

 

《25期月訊_背面》
以紙本溫度捂熱人情--走進獨立書店

獨立書店的開業初衷不同於一般以營銷為主要目的的連鎖書店,更多的是出於店主的人生理念和對於書籍的熱情,挑選喜愛的書目與閱眾分享。發行端不限於一般大眾出版社,也販售一些獨立出版刊物與經年轉手仍具閱讀價值的二手書。就讀者而言,不僅可能因為某次命運般的相遇,從此開啟知識的別徑,作者的心血結晶,也因此有了更多機會被世人看見。

 

●曬書店:和土地一起生活
大臺南地區的獨立書店經營,受限於區域條件,數量雖然不及臺北,但因其各具特色,仍值得大家一探究竟。位於新營的「曬書店」,除了專職賣書本業之外,更重視在地連結與社區鄰里關係。新營做為早期鄭成功軍隊駐紮的所在地,經歷了日治時期糖業的興盛,在不斷遷移轉變的過程中,留下了雋永的故事。為了保留這些歷史文化,「曬書店」主人張文彬先生憑藉對新營地區發展脈絡的熱情,運用書店空間舉行了多場講座與展覽活動,對斯土根源進行更深刻的人文考掘。而在紙本書頁的基礎上,張文彬也藉由多方嘗試觸發更多的可能性,例如他最近著手籌畫一本新營在地誌,希望透過書店的力量,吸引異地遊子返鄉分享自己的經歷與故事,凝聚地方情感、蓬勃區域文化的發展。「曬書店」不只是一間書店,更想著如何能接引地氣、活絡人情,期許更多人關注這一片淳樸風土。

 

●林檎二手書室:時光混搭的角落
臺南市南區的「林檎二手書室」,開業至今約六年光景,老闆娘自謙書店界的後生晚輩,將店址低調藏匿在巷道之間,若不是門口擺放了長長的書架與滿滿待尋歸宿的書,其實很難發現它。店內除了書籍之外,更擺設了一些仿古家具,混搭著和風與府城采風的掛畫,深具特色。在悠緩的背景音樂中,老闆娘侃侃而談當初成立書店的契機。最初只是網拍親人的二手書,但在開設實體書店的念頭驅使下,儘管毫無經營經驗,仍舊衝動開業。經過幾年的市場認識,逐漸建立起自己的風格與方向。老闆娘自述「林檎」不可或缺的元素暨特色為CD、舊書、漫畫。言及書店經營的環節,其中最令老闆煩惱的是如何在舊書堆中取捨,為避免積累庫存的壓力和維持書店的存續,選書時即要求精準斷捨離,對於珍稀書籍也要做好割愛的準備。除此之外,「林檎」也開始販賣不同商品,如個人出版詩集、手工藝品,也嘗試延伸書店功能,像是舉辦講演、說鬼故事、讀詩、教日文等活動,替書店憑添不同的面目。

 

●城南舊肆:把閱讀變成一道風景
位於中西區的「城南舊肆」,是蔡漢忠在臺南開設的第三間舊書店。即使地點距離自己的第二家店「草祭」(今已歇業)僅八百公尺,但他當初著迷於臺南大學一帶的文教氛圍、南門古城牆的城裡城外意象,以及朗朗的天際線,因而決定選址於此。起心動念全憑直覺和機緣,並無刻意設點規劃,單純想在美好的景觀中打造屬於自己的書屋。走訪經過時,很難不注意到這幢由大片玻璃帷幕撐起的建築,它在白晝裡接引天光照得滿室通透明亮,待到華燈初上,澄澄微光又渲染出一整棟的黃昏。推門而入,會被其高挑的空間和與樓齊高的書架驚豔,書籍整齊排列其上,每一本舊書都被擦拭得如新書般彩亮。蔡老闆說,他為了規劃一個適合選書閱讀的環境,不辭辛勞勤跑各地收書,並且悉心關照整理每本書的書況,店內書架與裝潢也全由自己設計,若要說其書店最大的特色是甚麼,那絕對是他全心全意的勞力付出。

 

●府城舊冊店:捻詩作畫愛臺文
「府城舊冊店」由畫家潘靜竹與詩人潘景新共同創立,他們從事書店業已有將近18年的時間,數不清的經驗談就像充斥店裡的各類型書籍,其中還不乏有80年前的國文、自然等習作簿。兩位潘老闆因為喜愛文學而更致力於文學類舊書收購,儘管經營舊書店自是辛苦,他們仍熱血滿載,大力推廣臺語文,自發性向文化部申請經費,舉辦講座活動與出版閩南語文刊物,成果豐碩。除此之外,兩人還設置「臺南故事館」,不定期邀請臺南詩人和作家等前來讀詩、臺語教唱、授課等等。經營書店需要處理的事務看來已夠龐雜,但令人感佩的是,潘靜竹仍不忘利用空閒時間進行藝術創作,不論書店或其工作室,都可見到她的巧手點綴裝飾。對於其所鍾愛鍥而不捨的執著,使得兩人不計經營書店的各種艱辛,一路互相扶持走來,未來他們還是會繼續努力,為他們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奮鬥。
雖然實體書店在電子書和電子商店的衝擊下逐漸萎縮,但仍然有一批人憑著對書籍的熱愛,努力打造自己的理想書店,並在此基礎上做出更多的想像、發揮與奉獻。而除了以上書店之外,臺南還有金萬字書店、雲海二手書店、唐恩書店等惜書、愛書的角落,受限於篇幅不及備載。期待有心人能在到訪臺南時走進這些地方,感受紙本的溫度。(撰文/吳侊峻;攝影/湛文甫)

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