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Publication

府城榮光-臺南市美術館1館開館展

府城榮光-臺南市美術館1館開館展封面
府城榮光-臺南市美術館1館開館展封面

類別 展覽圖錄

作者 臺南市美術館

出版日期 201901

出版單位 臺南市美術館

規格 256面;22.8×30公分

定價 1800

ISBN 978-986-05-8270-3

內容簡介

展期:2019.1.27-5.7 
地點: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37號 臺南市美術館1館展間A至G 
策展人:潘安儀-「城市美學-府城藝術史話」、張清淵-「重新詮釋中」、李思賢-「起南風」、白適銘-「都市.新地景.空間權力」 

 

  隨著大航海時代之開啟,西方勢力魚貫轉進東亞,臺灣自東海邊陲蕞爾小島、化外之地,一躍成為國際競爭、亞洲新秩序中的兵家必爭之處。臺南首府作為最早都會,不僅見證此地數百年來之歷史興衰,更成為臺灣形塑自身政治體質之縮影、文化性格之由來,臺南建城的重要性及象徵意義若此。在此種複雜時空背景的影響下,臺灣美術歷經萌發、形塑及轉化等不同階段,亦因此融混西方、中國、日本及南島等不同區域族群元素,展現流動雜揉的海國徵候。 

 

  多重殖民治理及其文明開化經驗之積累,促使臺灣逐漸脫離因襲守舊的俗民社會,進而成為自由開放的市民社會,新興城市儼如現代文化藝術的私人實驗場、公眾展示地。東西文化的競合對峙與不同族群的往返進出,雖帶來不可避免的衝突撞擊,卻得藉此尋思文化身份、建構地方色彩、形塑主體價值等等。從戰前到戰後,臺灣美術可謂一部交織在新與舊、自然與文明、朝與野、我者與他者等二元框架中,摸索其現代化可能及不斷尋找自身定位的歷史。 

 

  臺南府城豐富的文化積存,包含荷鄭時期以來的戰爭史料、海事地圖、風俗繪卷、生活器用及文人書畫等,反映東西交錯、新舊共存的多重樣態。日治時期迄於解嚴之後,在急速的現代化與走向「世界」、「全球」的過程中,美術雖成為彰顯個人及連結外部之重要表徵,然隨著主體性、在地性建構需求的與日俱增,臺南作為臺灣文化心靈原鄉之地,鳳凰花木、廟宇老街、民俗節慶、飲饌風習等固有遺產及城市記憶,成為本土論述及常民美學的主要依據。 

 

  府城榮光,夾雜著臺灣或臺南古往今來、多義並陳的時空敘事,不論是前瞻或回顧,城市書寫不僅反映於有形的地景構築與空間治理,文化認同與土地經驗等無形遺產之探討,更不可或缺。然而,地方與國族、經濟發展與環境保存、個人與群體、功能與美學能否兩立?不論如何,臺灣現當代美術的發軔及擴展,反映一種迴游於上述複合脈絡中的權力構圖,本展覽以城市作為方法,透過相關視覺、物質文化材料,檢視其主體意識的建構過程與形式內涵。 

 

城市美學-府城藝術史話 

策展人|潘安儀(康乃爾大學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系教授) 

 

  城市之興因人類聚居,產生了有組織、系統的城市結構與意識、風範。美術與建築最能反映城市美學歷程;因不同人、族群之居住與統理,城市美學也不斷變異;城市空間蘊藏著時間軸所累疊的文化精華。本展透過對大台南地區美術發展史之梳理,呈現府城美學之更替、演進。 

 

  縱觀府城美學之沿革與變遷,宏觀的歷史因素決定了大方向與基調,明鄭時期起中原文化作為府城美學的基本元素,塑造了美術方面的特色,其中以雜糅了文人與民間水墨書畫為主。日本殖民介紹新式教育改變了府城美學生態,大多數的學子嚮往東京為東方藝術之都,少數藉此為跳板跨足巴黎,西方古典與現代主義於是焉亦成為府城美學的重要元素。而殖民者強調東洋畫取代水墨也塑造了新的東、西對壘之態勢,東洋畫遂成為府城新東方藝術主軸。 

 

  戰後國民政府在清理殖民餘孽過程中,犧牲了諸多重要的創作,從而又藉用在地藝術家幫忙塑造與圖繪新的統治階級群像;同時、藝術家為自己理想的努力也開創了府城美學的新章。 

 

  府城美學可尊為重要的在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並非是一層不變的概念。隨著物換星移,府城美學已經蛻變多次,今後還是會循著同樣的軌跡,在宏觀與微觀歷史因素的影響下,繼續豐富其內涵。 

 
重新詮釋中 
策展人|張清淵(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教授) 

 

  台灣作為一個文化體,沒有積累數百年,甚至於千年令人稱羨的文化底蘊,但是因為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加上過去好幾個世紀以來的移民與被殖民的交迭沉澱下,構築出許許多多極耐人尋味的味道(flavor)。 

 

  在這眾多味道中,以〝茶〞為載體的生活工藝、美術、服飾與建築等,都強烈的顯現台灣對於接納外來文化與重新詮釋的能力。 

 

  日本茶道起初是貴族的活動,是嚴謹且規範的,但台灣茶道發展至今仍是常民的文化,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泡茶。日本茶道講究的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性的狀態,但台灣人泡茶是為了能把茶葉的特質顯現達到最味美的狀態。因此,近三十年來,台灣的茶人經由與茶農和茶具創作者的不斷對話過程中,重新詮釋出嚴謹但不離群、多樣但不複雜的新茶道。 

 

  因為日本殖民時期在常民文化上的鋪陳,進而影響台灣人面對喝茶的態度不純粹的只是來自於中原文化的思維。把日本人生活中對於喝茶的哲學及美學以及器物使用的規範,導入根植於中國文化發展的進程來檢視,這是台灣從常民生活中對飲茶的態度提升下的內在轉化而發展出的一種新品味、新格局的生活藝術形式。 

 

  在茶具形式美感和喝茶態度的文化上,當今的中國以及亞洲鄰國皆非常明顯地受到台灣的影響,這已是沒辦法去辯駁的事實。 

 

起南風— 1990年代台南當代藝術發軔小史 
策展人︱李思賢(東海大學美術系所副教授) 

 

  在臺灣美術史上,90年代無疑是個思想蓬勃發展、社會風氣開放、藝術思潮躍進的爆發年代,其主因來自於1987年的解除戒嚴。這是臺灣邁向民主的里程碑,同時也是臺灣美術被明確標誌開放的起點。解嚴後,人們在面對全新思潮的社會狀態時,心理上存有某些不安和焦慮,而這些人心浮動、蓄勢待發的狀態,卻恰恰成為藝術家探討社會和當時整體文化現象的主軸。 

 

  1980年代中末期,官方美術館成立、藝術思潮勃興,當時的藝術家們或不滿足於現狀、或無法進入官方展覽機制,因此激發了藝術家以自力救濟、相互集結而成立的「替代空間」的興起。藝術家在這些非主流場域的展覽和創作,將空間屬性帶入更為深刻的文化翻轉,成為1990年代的一種鮮明標誌,臺南自不外於此。 

 

  本展通過探討臺南地區當代藝術起源階段的藝術風格、藝術家和空間特性,除了意圖為臺南當代藝術的初起做梳理之外,同時也在為臺南市美術館的開館,標舉一種開闊的姿態,並建構具歷史縱深和多元並陳的格局。展覽以意象化手法還原當時臺南替代空間的現場,藉由當年相關藝術空間的視覺場景元素和1990年代臺南相關藝術家的作品,回溯那一段臺南美術的歷史情境。 

 

  《起南風》的策展,是南美館開館的文化鋪墊,也是南美館未來面向當代開展的輻射起點。 

 

都市‧新地景‧空間權力 
策展人|白適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都市‧新地景‧空間權力」之規畫,企圖透過藝術家有關地景觀視、城市書寫觀點的轉移,突顯其在都會生活參與與市民身份建構上的實際經驗,提供觀看當代城市景觀的多重可能模式,再思現代化、都市建設帶來的諸種問題,同時反映臺灣近現代都市視覺意象建構之歷程。

 

  這些以城市作為觀察、漫遊、再現或論述對象的藝術作品,不論是平面、立體、裝置、聲光或媒體影像,反映不同時代、世代創作者及其所處都市空間之間的內在化關係,以及在媒材、觀念運用上的「跨地方性」(Trans-locality)時代特質。與政治控制下所產生的「去地方性」、「無地方性」概念不同,「跨地方性」之文化生產,顯示其對於空間權利、地景歷史以及城市記憶重編的主體意識,超越國家、地理、族群或區位認知框架,呈現當代藝術文化兼具流動、交錯、自主與批判性的狀態。